尽管通常会被误解为同一类别材料,但实际上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与PU(聚氨酯)虽然基于相似的化学成分构建,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展现出不同的性质和配方构成特点。
TPU作为一种典型的(AB)n型嵌段共聚物,其结构特点是通过高分子量(约1000至6000)的聚酯或聚醚作为A链段,并采用2-12个直链碳原子的二醇作为B链段,两者通过MDI(二异氰酸酯)相互连接形成。这种特殊的分子结构赋予了TPU独特的性能优势,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现出可逆的氢键交联与分子间作用力变化,从而在加热熔融状态下可以成型加工,冷却后又能恢复固态下的力学性能。
TPU产品依据内部链段类型分为聚酯型和聚醚型,二者在物理性能上有所差异,如玻璃化转变温度、密度以及耐寒性等。聚醚型TPU因较低的玻璃化温度和更好的耐低温性能,在某些低温环境下表现更优。此外,TPU因其卓越的耐磨性、耐臭氧性、高强度、高弹性和广泛的耐介质性能(如耐油、耐化学品、耐环境老化),尤其适用于鞋材、管道、薄膜、滚轮、电线电缆等诸多领域。
相比之下,PU聚氨酯则是一类由二异氰酸酯与多元羟基化合物经聚合反应形成的高分子复合物,其主要特征在于主链上丰富的NHCOO基团结构。制备PU所使用的二异氰酸酯种类多样,包括TDI、MDI等多种类型,进而可根据所选用羟基组分衍生出聚酯型和聚醚型产品。PU聚氨酯的应用范围同样广泛,涵盖塑料、耐磨橡胶、合成纤维、泡沫塑料、胶粘剂以及涂料等行业。
尽管TPU与PU均属于聚氨酯家族,但两者的具体化学结构、制备配方及其性能各异,且在各自适用领域内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性。重新表述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强调二者虽有共同的化学基础,但TPU热塑性聚氨酯凭借其独特的热塑加工性能、出色的力学稳定性和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在众多应用场合中展现出不凡的价值;而PU聚氨酯则因其多元化的合成路径和宽泛的性能调控空间,成为多功能材料设计中的重要选择,满足从硬质到软质、从刚性到弹性的各类制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