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方言]“喇叭腔”的来历

[昆山方言]“喇叭腔”的来历

在昆山方言中,“喇叭腔”形容本来应该做得很好的事情却搞砸了。

相传,昆山陆家浜(今陆家镇)的吹鼓手在南宋时就名扬江南,当时陆家浜有个叫阿福的人善吹喇叭;他不但会吹长喇叭,更擅吹弯喇叭。他练就一口稳气功夫,可以边吹边吸气,使喇叭响声经久不息,所以苏州一带人索性叫他“弯喇叭”。有一次,太仓县双凤镇上来请陆家浜鼓手,阿福也去了。班子一到双凤,竟碰上好几班鼓手,陆家浜鼓手不甘示弱,要显显身手,出出风头,经本班同行一捧,“弯喇叭”来了劲。鼓手班子各自坐上一条船,顺着摇船摆荡的节拍吹奏起来。果然“弯喇叭”最为吸引人,从东市梢吹起,一直吹到西市梢,喇叭声音没有停过一歇。南北两岸观看的人群人山人海,都跟着陆家浜鼓手船,喊着“弯喇叭吹得最好!”阿福听了得意洋洋,面孔胀得通红,喇叭吹得更加响亮。双凤镇有3里多长,再加船多,摇得缓慢,足足一个多时辰才罢。“弯喇叭”当然也就吹了一个多时辰没歇。哪想到船才靠岸,阿福竟倒在船舱里,立不起身来了。吹喇叭是从喉咙里用力吹响的,阿福一连吹了一个多时辰,尽管他有稳气功夫,但终因疲劳过度,力竭吐血而死。“弯喇叭”一死,苏州民间震惊,都传说“弯喇叭”是窒死的。从此,人们就把一切不顺利的事都说成是“窒死弯喇叭”。时间长了后,就逐渐简称成了现在方言所说“喇叭腔”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