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内注射距离“一针灵”还有多远?医药新闻

瘤内注射距离“一针灵”还有多远?医药新闻

随着免疫治疗在泛瘤种中的推广和应用,我们已大致了解了,对具有什么样特征的肿瘤,PD-1单抗单药就能够直接起效。这一类所谓的免疫“热”肿瘤,在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其微环境中就存在有效的抗肿瘤T细胞、肿瘤细胞表面高度表达PD-L1、及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B细胞等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而缺乏这些特征的肿瘤细胞,被认为是免疫沙漠的“冷”肿瘤,往往使用PD-1检查点抑制剂单药,并不会出现获益或持续的疗效。如何将“冷”肿瘤变成“热”肿瘤,就是目前所有在开发的,期望能够与PD-1单抗联合,改善肿瘤微环境,逆转肿瘤免疫原发耐药的,药物或治疗手段的初衷。

目前已知包括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肿瘤介入治疗和肿瘤疫苗等许多手段,都能够作为免疫治疗的好帮手。在基础研究和转化性研究中,都看到了这些治疗手段,能够改善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理论上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确切且稳定地提升免疫治疗的方法,尚未可知。

瘤内注射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也是被给予厚望的手段之一。其实瘤内注射治疗历史悠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有文献记录对肿瘤局部注射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够使得肿瘤出现坏死和退缩。在现代溶瘤治疗被发明以前,许多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白介素等,也曾被用于瘤内注射,在一些小样本的研究中显示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这些过去的药物,往往只能对表浅的、较小的病灶产生疗效,且对于远处脏器的、深部的病灶无法产生足够的远隔效应,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理想的系统性抗肿瘤手段,其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因此,可以说免疫治疗的崛起,同时也“救活”了一批传统的、以往被认为可能无效的治疗手段,溶瘤治疗可以说是其中的典范。

T-VEC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T-VEC是黑色素瘤第一个获批、也是目前为止唯一获批的局部溶瘤治疗药物。而发现其能够和免疫治疗联合应用,也算是一个非常意外的发现。

最初,由于其毒性较低,T-VEC仅被用于那些年龄较大、脏器功能有限、无法耐受系统性治疗毒性的人群。T-VEC是一种经改造的单纯疱疹病毒,其去除了病毒致病的基因片段,再加上了能够促进局部免疫的GM-CSF因子。当病毒被注射入肿瘤后,T-VEC感染肿瘤细胞,增殖后导致肿瘤细胞裂解,释放肿瘤抗原。同时其携带的GM-CSF因子能够促进树突状细胞(DC)进行肿瘤抗原的呈递,活化局部的T细胞对肿瘤进行攻击。而同时活化的T细胞通过增殖和迁移,能够到达远处的非注射部位,同样起到杀伤肿瘤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溶瘤治疗的“远隔效应”。

在T-VEC单药进行的III期临床研究OPTIM中,单药的有效率就达到26.4%,10.8%的CR, 64%的注射病灶缩小超过50%,47%的病灶完全消失;而在神奇的是, 34%的非注射病灶也出现了大幅缩小,且对于非注射的内脏转移,同样有效。类似于免疫治疗,溶瘤病毒治疗也有假进展的现象,部分患者在首次出现新发病灶后,仍能在后续的治疗中出现疗效。

基于T-VEC单药所显现出的“免疫源性”特征,很快开展了T-VEC联合第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单抗的研究,联合治疗ORR从伊匹木单抗(Ipi)单药的18%显著提高到了39%,PFS从单药的6.4 mos延长到了8.2 mos,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碍于Ipi本身的毒性,这个方案并没有走向III期临床研究。而T-VEC也是顺势搭上了崛起中的第二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单抗的快车。在MASTERKEY 265的I期临床研究中,溶瘤病毒联合Pembroliuzumab的有效率达到了62%,CR甚至高达33%。对治疗前后的肿瘤组织的病理分析,五彩斑斓的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有力地证明了T-VEC的溶瘤治疗成功将基线的“冷”肿瘤变成了“热”肿瘤。MASTERKEY 265也信心满满地跳过II期,直接开展了III期随机对照研究。

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走到“树倒猢狲散”

随着T-VEC的成功,其他的溶瘤治疗也在很短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抗击肿瘤的队伍中。无数的新型制药企业,投身于开发溶瘤药物,希望能够在免疫治疗的光辉年代,分得一杯羹。光在病毒类溶瘤治疗方面,除了以T-VEC为代表的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都出现了相应的溶瘤治疗产品。除了病毒,灭活的细菌骨架、受体激动剂(Toll样受体TLR、干扰素受体STING)、细胞因子、多肽、大分子单抗结构甚至纯粹的化学消融制剂,都被使用来开发溶瘤治疗。无数的溶瘤单药和免疫联合治疗的I期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无论数据如何,似乎大家都相信,溶瘤治疗将是未来主流的联合治疗模式。

但谁也没想到,就在溶瘤治疗行情一路高涨的时候,2021年初,MASTERKEY 265 III期临床研究意外地宣布失败,连续错失PFS和OS两个主要终点,业界一片哗然。从去年ESMO的口头报告中看到,尽管T-VEC联合Pembro,比Pembro单药的PFS延长了近6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而OS方面,两条曲线牢牢地重叠在一起。

MASTERKEY 265的失败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照组可能太强了,从入组的基线来看,近70%的PD-L1表达阳性,皮肤型黑色素瘤PD-1单药的高效,溶瘤的加入很难再锦上添花。其次,从亚组分析看,似乎瘤内注射只能对基线病灶较小的患者有效,而除皮肤和软组织转移的M1a外,对其他脏器转移的M1b和M1c效果也差。最后,在后续专家讨论中也了解到,265的失利很可能归咎于研究开展的较早,很多分中心溶瘤的注射方法不规范,并没有真正注射入瘤体内,而仅注射在肿瘤周围的皮下组织,削弱了促进抗原释放的疗效。

但T-VEC的联合失败并非一种偶然,在265研究之后,很快另外几项进入II/III期的溶瘤联合免疫的研究也纷纷撤退。ILLUMINATE-301研究,TLR9激动剂Tisotolimod联合Ipilumumab比对Ipilumumab单药,2021年3月宣布由于疗效有限提前结束,从披露的数据看,联合治疗和对照组的ORR仅为8.8%和8.6%,DCR 34.5% 和27.2%,明显差于目前的标准治疗。或许ipi的高毒性,早就注定了这项研究无果的结局。最让我本人觉得意外的是另一个TLR9激动剂SD-101。在其联合Pembro开展的Ib期KEYNOTE 184研究中,ORR达到了惊人的78%,CR 22%。但从目前临床试验网站上的公布信息来看,公司已经停止生产SD101,也终止了其在黑色素瘤不同治疗线数中的所有部署。

国内黑色素瘤溶瘤治疗研究现状

中国T-VEC OrienX010 2014年就在北肿开展了I期研究。今年终于看到了Ib期试验结果的见刊。最终单药ORR 19.2%,DCR 53.8%,DoR 6个月。OrienX010这些年一直听说要在中国获批上市,但却迟迟未见动静。从目前的Ib数据来看或许有些吃力。但好在OrienX010还在与特瑞普利联合,做黑色素瘤的多线部署。包括去年在ASCO上肢端型黑色素瘤的新辅助治疗,获得亮眼的81%的MPR;以及这两年在ASCO上报告的肝脏转移灶的瘤内注射,肝脏注射病灶反应率35%,非注射病灶27%,总体ORR 15%。

除了OrienX010外,目前还有两个溶瘤病毒产品在黑色素瘤中开展研究。包括北肿的另一个疱疹病毒OH2,今年ASCO报告了Ia/Ib期研究初步结果,对于经治失败的黑色素瘤,ORR 25%,其中7例PD-1单抗经治耐药的患者,3例达到iPR/PR。今年在ASCO上上海十院许青教授团队,也介绍了腺病毒溶瘤制剂安可瑞,联合免疫治疗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真实世界研究,ORR 20%,DCR 70%,也算是老药新用再创佳绩。

溶瘤治疗如何走好下一步

那溶瘤治疗的未来发展该如何规划呢?还有哪些溶瘤的研究未来可期呢?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Dirk Schadendorf教授(代替得了新冠的德国男神Axel Hauschild)对未来溶瘤治疗的发展做了一番介绍和讨论。

首先,是溶瘤药物制剂上的改良。在今年AACR上更新的SPOTLIGHT-203研究,介绍了在PD-1经治失败的患者中,新型的溶瘤药物BO112联合Pembro的疗效。BO112是一种纳米包裹的双链RNA,能够同时激活TLR3、RIG-1(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1)和MDA5(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等多种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联合治疗的有效率达25%,CR10%,其中注射病灶53%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而远隔非注射病灶缩小率也达25%。

其次,选择溶瘤治疗的优势人群。已有的研究提示,溶瘤病毒治疗的获益人群可能是瘤负荷较小的患者,因此未来在开展研究时,应避免入组转移灶过大、合并肝转移、脑转移、LDH升高的患者。对于存在多个病灶的患者,可以将较大的病灶先切除,降低瘤负荷,再对剩余的残留病灶,进行溶瘤治疗。在今年的ASCO上,从T-VEC联合Pembro的免疫后二线治疗研究MASTERKEY 115中也看出,对于辅助治疗失败后的患者,T-VEC的后线补救效果优于晚期出现耐药的患者。今年ASCO上另一项溶瘤治疗研IGNYTE研究中,HSV1型溶瘤病毒RP1联合Nivolumab在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肤癌中的I/II研究显示,尽管黑色素瘤的疗效一般,但该组合在初治的皮肤鳞癌中获得了64.7%的ORR和47%的CR,提示皮肤肿瘤可能更是溶瘤治疗中优势瘤种。

其实我个人觉得溶瘤治疗还可以去选择一些免疫治疗的劣势人群,因为从溶瘤和免疫联合的早期研究看,疗效和肿瘤基线的免疫微环境好坏无关,溶瘤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得原来那些“冷”肿瘤变为热肿瘤。在北肿的肢端型新辅助治疗,以及T-VEC联合Pembrolizumab在肉瘤的Ib期研究中都充分的体现了溶瘤的这一优势。免疫治疗在肉瘤中的有效率大概只有不足5%,但联合溶瘤之后,有效率达到了35%。

最后,选择合适的治疗线数获得有价值的阳性结果。如果溶瘤治疗联合免疫,拿不到一线治疗的证据,溶瘤治疗能否退而求其次,成为PD-1免疫治疗耐药后的二线补救措施。在去年ASCO上公布的另一个TLR9激动剂Vidutolimod(CMP-001)单药或联合治疗PD-1经治失败的患者,联合治疗ORR 23.5%,单药的有效率也达到了20%。Vidutolimod被认为是下一个溶瘤的新秀。目前Vidutolimod 还在新辅助治疗阶段开展研究,且同时包括II期和III期的黑色素瘤。已经披露的Vidutolimod联合Nivolumab新辅助研究,已完成30例IIIB-IIID黑色素瘤的治疗和评估,pCR达46.7%,MPR 57%,能够和双免疫新辅助的疗效相媲美。或者新辅助治疗患者,肿瘤负荷适中,才是溶瘤联合免疫的最佳人群。

总而言之,像PD-1免疫治疗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不会再出现了。而其他正在开发的新药或联合方案,如果能够潜心探索优势人群、多线尝试另辟蹊径,卧薪尝胆,方能协助免疫治疗,让其持久的疗效和长期的生存更上一层楼。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医药魔方Med精选

重磅临床研究 | 失败临床研究

临床热点解读 | 临床数据对比

临床试验设计| 肺癌 | 乳腺癌

指南更新 | 专家共识 | 人物专访

原始文献,干货福利

↓尽在Med读者群↓

相关风暴

「叹」字笔顺详解,动画演示,字帖下载
亚洲365bet备用

「叹」字笔顺详解,动画演示,字帖下载

🌀 10-03 🌊 阅读 6242
图解!玫瑰Rosa Rugosa及杂交玫瑰系列Hybrid Rugosa介绍
365bet注册送36

图解!玫瑰Rosa Rugosa及杂交玫瑰系列Hybrid Rugosa介绍

🌀 07-02 🌊 阅读 8355
新注册域名多久能转移
365bet注册送36

新注册域名多久能转移

🌀 07-24 🌊 阅读 2848
「叹」字笔顺详解,动画演示,字帖下载
亚洲365bet备用

「叹」字笔顺详解,动画演示,字帖下载

🌀 10-03 🌊 阅读 6242